- A+
▲我馆收藏的汉代五铢钱范
汉武帝即位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急需开辟财源。同时郡国自由铸钱,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于是汉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掌铸钱)、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铢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而泰国的货币单位仍称“铢”与此不无关系。
▲我馆收藏的宋代廋金体(宋徽宗亲提)崇宁通宝,此藏品为宋代文物。直径3.5厘米,穿0.9厘米。宋徽宗崇宁年间铸。面文为徽宗亲书之“瘦金体”崇宁通宝。徽宗的瘦金体自楷书演变而来,其笔法瘦劲刚健、铁钩银划、俊逸劲挺,又兼要书写在圆形的制钱上,在方孔圆钱中置字,要考虑因圆就方,在方圆之间把每个笔画安排的恰如其分,则更见功力。
▲我馆收藏的清代嘉庆通宝。嘉庆通宝铸于清仁宗嘉庆年间(1796-1820年)。钱径2.2-2.6厘米,重2-4克。钱面文字"嘉庆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满文左"宝",右为满文铸造钱局名,如泉、源、苏、河、广等。
▲我馆收藏的清代道光通宝。道光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铸于清宣宗道光年间,钱径一般2.2-2.4厘米,重2.5-3.6克。道光通宝只少数钱背有星月纹以及记地、记年、记值的汉字,但却不多见。
▲我馆收藏的青岛日占时期的宽永通宝。宽永通宝是日本历史上铸量最大、铸期最长、版别最多的一种钱币,同时也是流入我国数量最多的外国钱币之一。它始铸于日本第108代后水尾天皇宽永三年(1626年),从1636年开始大量铸造。当时日本各地的钱炉均有铸造,至明治初年还在使用,前后流通长达240余年,后因德川幕府灭亡而废止。宽永通宝钱在长期的中日贸易及交往中不断流入我国,至今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现。
▲我馆收藏的清代康熙通宝钱币。康熙通宝铸于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1722年)。钱径2.5-2.7厘米,重3.8-5.5克。钱面文字“康熙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
▲我馆收藏的收于青岛老里院的民国孙中山银元(又称小头钱)。
▲我馆收藏的民国三年纯银制袁大头
袁大头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袁大头”是对袁世凯像系列硬币的口语俗称,严谨点说叫“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北洋政府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于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即以一圆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贷币。根据这一规定,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后由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圆银币,币面镌刻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头币"或"袁大头"。
▲我馆收藏的清代鹿皮银票夹。这是一件纯鹿皮银票夹,它上面的颜色是矿物染色,上面印着清代皇帝与这个此票夹主人祖先的寿诞与忌辰。
▲我馆收藏的德占时期票夹
▲我馆收藏的50年代初票夹
▲我馆收藏的文革时期票夹
▲我馆收藏的改革开放初期票夹
▲我馆收藏的清代钱串盒,它是用来盛铜钱用的。
▲我馆收藏的人民银行存折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但货币同时也是跨地理位置的价值交换。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