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 A+
所属分类:青铜·铜饰馆
铜饰的图案讲究人工制作,自古就是人工用榔头敲击铜板形成的凹凸变化,因此制作的图案以自然形态的曲线造型为宜,要避免规矩的几何图案,毕竟手工是达不到机器加工的精细程度的。我馆收藏的青铜铜饰均代表历史各个时期最高工艺,不论是青铜、黄铜、红铜,都很容易与其他材料协调搭配。铜饰的装饰效果很强,既有金属特性,能塑造现代风格,也有丰富的造型与古典语言,是一种极佳的表现形式。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民国精刻人物战马诗文“踏遍河山解甲还”铜钵

“踏遍河山解甲还”是民国著名画家戈湘岚题字。铜钵为击奏体鸣乐器。也称“铜磬”、“梵磬”、“天竺磬”、“僧磬”等。青铜铸成,形似大钵,铜钵外侧常铸有花纹、文字。以木棒击之发声。从印度传入中国,大多用作佛教法器,诵经时,至段落处敲击。音色明净,语音昂长。宋·陈旸《乐书·俗部·金之属》:“铜磬,梁朝乐器也,后世因之方响之制出焉。今释氏所用之铜钵亦谓之磬,盖芒名之。梁间文氏击铜钵赋诗,盖亦磬之类,胡人之音也。”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清代满工精雕弥勒指佛

弥勒佛,也称弥勒尊佛,即未来佛,藏语谓“强巴”。在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清代镂空花篮钱纹挂件

我馆收藏的清代镂空花篮钱纹挂件铸造规整,周身刻有花卉纹饰,包浆熟美,掂在手头有一定的份量,每每注视时,这对老铜饰,似乎在讲述着百余年前曾炫耀在富庶人家的华柜之上,彰显着主人的尊贵,轻叩铜饰叮当有声,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声音。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清代瓦当文铜墨盒

屋瓦皆仰,两仰瓦之间,上覆半规之瓦,名瓦当,也叫“瓦头”、“筒瓦”。所刻文字,称瓦当文。字体多小篆,亦有隶书。字休富于变化,多随势屈曲,挺拔遒劲。字数少者仅一字,多的十余字。多吉祥语。如“延年益寿、千秋万岁”等。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清末民国鎏金油灯

鎏金是中国一项传统的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创造的工艺。中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鎏金  是将金和 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关于金汞剂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炼丹家 魏伯阳的《 周易参同契》。而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 本草纲目·水银条》引梁代 陶弘景的话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清代满工花卉百宝錾刻白铜雕片

錾刻利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的延展性兴起来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汉族传统手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是随玉石器、骨角器等加工技术演化而来。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金银器上的一些錾刻文、镶嵌和金银错等文物标本可知,这种技术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錾刻工艺的操作,是在设计好器形和图案后,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以特制的工具和特定的技法,在金属板上加工出千变万化的浮雕状图案。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清代满工铜鎏金官员帽顶

帽顶上附有用猩猩血染成的绢丝帽缨,在帽顶正中钻有一铜鎏金的底托 ,这称之为“顶” 。顶上镶有代表不同品级 ,用各种材料制成的顶珠 ,这称之为“戴”。再有就是花翎 ,花翎分三种 ;一为三眼花翎、二为双眼花翎 、三为单眼花翎 ,花翎一般都是根据功劳 ,由皇帝赏赐下来的 ,否则是不许佩带的 。而的眼数不同 ,则是根据功勋的卓著程度而加以区分 ,最大的就是三眼花翎。 佩戴三眼花翎的 ,一般都是功勋卓著的亲王和郡王 ;佩戴双眼花翎的 ,一般都是有功的贝勒 、贝子 ,以及四品以上有功的文武百官 。而单眼花翎,则是王公亲贵 ,和四品以上文武百官平常所佩戴的。这所谓的花翎 ,其实就是孔雀尾部的翎毛 ,其佩戴方法是将花翎配上马尾儿 ,直接插入顶珠下面的翎管里 。一般花翎只限于王公贝勒和四品以上的各级文武官员佩戴,四品往下至六品官员则佩戴蓝翎 ,六品官员以下至从七品无翎 ,只戴马尾儿 。再有就是不同品级材质不同的顶珠了。另外清朝的官帽一至六品的顶子是玻璃的,七八九品是黄铜的。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清代铜制瑞兽笔架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清代铜制仙人像坠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我馆收藏的日占时期馆陶路取引所日本士兵从家乡带来的日式护身符三件

日占时期,在馆陶路取引所的日本士兵,思乡亲切,随身都携带从家乡带来的日本传统特色的护身符,妄图能保佑平安。随着历史进程的揭晓,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日本士兵伤亡就达几百万。

青岛取引所大楼旧址位于市北区馆陶路22号。“取引所”是日文中的汉字,其意思是“证券物品交易所”。在旧中国,“青岛取引所”是全国建筑规模最大的证券交易所。建于1920年,1925年竣工,日本建筑师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由门厅、中央大厅和经纪人办公室转成田字形平面,形成4个交易大厅,天花为4个天井,上覆以采光天窗屋顶。立面结构中轴对称,主体部为三层高的科林新廊柱,山花上部分列2个小塔楼,塔楼中间偏后为一小弯顶。两翼的一、二层为矩形壁柱,第三层为双柱式壁柱,室内采用西方古典手法装饰,建筑具有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日本官办青岛取引所成立于1920年2月,同年11月成立中日合资的商办青岛取引所株式会社。资本定为日币800万元,中日商人各半。取引所为日本当局的监督管理机构,设物产部、钱钞部、证券部。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后,改称株式会社青岛取引所,继续由日本人管理。主要经营花生米、油、棉纱、棉花、面粉、日元、银元、股票等期货和证券差价交易。1925年,在馆陶路22号建立贸易市场,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后,强并中国商人创设的青岛交易所。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物资缺乏而歇业。1944年6月,取引所决议解散,1945年5月正式停业。

青岛老里院之青铜铜饰(三)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民国龙头满工铜梳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好运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