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铜饰的图案讲究人工制作,自古就是人工用榔头敲击铜板形成的凹凸变化,因此制作的图案以自然形态的曲线造型为宜,要避免规矩的几何图案,毕竟手工是达不到机器加工的精细程度的。我馆收藏的青铜铜饰均代表历史各个时期最高工艺,不论是青铜、黄铜、红铜,都很容易与其他材料协调搭配。铜饰的装饰效果很强,既有金属特性,能塑造现代风格,也有丰富的造型与古典语言,是一种极佳的表现形式。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清代麒麟送子满工铜造像
传说中,麒麟为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带来子嗣。相传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谓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虽纬说,实为“麒麟送子”之本,见载于晋王嘉《拾遗记》。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清代丝绸之路文化波斯满工精雕人物造型
此波斯人物铜饰造型不拘一格,具备东西方的元素。波斯艺术大量借鉴了埃兰文明、两河文明及希腊文明。波斯地处中央,成为东西艺术及建筑的融合点,希腊罗马的影响常与印度和中国的理念和技巧结合。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宋代高浮雕满工莲花青铜镜
青铜镜,自商周时代起,古人就用青铜磨光做镜子,光亮可照人,背面雕有精美纹饰,到战国是已很流行,汉、唐、宋时更加精美。
铜镜的“铜”与“同”谐音,“鞋”与“偕”谐音,合为“同偕到老”,寓意恩爱夫妻白头到老。
从“同偕到老”一词不难看出:古代恩爱夫妻把精美铜镜的完整与不朽视为忠贞不渝的爱情,并作为爱情信物使用到老。整面铜镜直置墓地,寓意白头到老,世代相传的墓葬做法也就随之成为一种墓葬习俗。现代墓葬时,仍要为死者佩穿一双很讲究的鞋子,这就充分的印证了这一习俗。随着战乱以及青铜工艺的失传、科技的发展以及其他饰镜取代铜镜,墓葬习俗也随之而减,而今的墓葬中没有镜子,也就不足为奇了。与此同时,人们也很少提及“同偕到老”一词。
从“破镜重圆”到“同偕到老”,都印证了古代恩爱夫妻以铜镜作为爱情信物,白头到老的事实。由于战乱等原因而分离的恩爱夫妻,多以镜为证,以求他日重逢时破境重缘。然而,客死他乡未能破境重缘者,则只能各自半镜而葬了;后者找到先逝者时,则邻墓分葬了;真正破镜重缘的,也就“破境重圆”,随墓而葬了。
根据史料载,我国古代夫妻双镜成对使用。自汉代以后,常用铜镜作为男女爱情的信物,生前相互赠送,死后随葬。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文革时期马踏飞燕铜件
马踏飞燕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龙雀。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民国双鱼鏨工白铜长命锁
长命锁,也叫“寄名锁”。它是明清时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按照迷信的说法,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就能辟灾去邪,“锁”住生命,所以许多儿童从出生不久起,就挂上了这种饰物,一直挂到成年。新生儿满百日或周岁举行的仪式中最为流行的是挂长命锁。锁是一种起封闭作用的器具,门、箱等一旦上锁,就只有用钥匙才能打开。把锁的用处加以夸张引申,便可用来锁住无形的事物。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清代“天下太平”浅刻花卉长命锁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民国双鱼鏨工白铜长命锁
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也被称之为“长命缕”。也有叫“长生缕”、“续命缕”、“延年缕”、“五色缕”、“辟兵缯”、“朱索”、“百索”等名称的。战乱年代在小孩胸前挂锁,其意义在于锁住小孩的命,避免病魔疫鬼侵入危害小孩。人们认为小孩一旦戴上了锁,就能无灾无祸,平安长大。所以,人们把这种锁称作长命锁。长命锁更多表达的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明代经书扣
西藏的佛教经书继承了古代印度贝叶经的样式,长方散页,咏念时,依次翻页,在早期经书上,会打两个小孔,串绳固定,放置经书时,用两片压经板上下固定经叶,再缠绳,经书扣,就是用来缠绳固定经书的连接器。
西藏佛教的经书扣,多采用佛教吉祥图案为装饰,佛塔,雪狮,大鹏金翅,咒文等,作为藏传佛教艺术的小物件,经书扣,文化价值更大。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清末民国铜制六边东字牌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清末民国名家浅刻人物山水“一箭双雕”刻铜圆盘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清末民国德占时期白铜满工杯托
17至18世纪,镍白铜大量传入欧洲,并被贵为珍品。称作“中国银”或“中国白铜”, 对西方近代化学工艺曾起过巨大影响。16世纪以后,欧洲的一些化学家、冶金学家开始研究和仿造中国白铜。法国的耶稣会教士杜霍尔德在其1735年出版的《 中华帝国全志》中写道:“最特出的铜是白铜,其色泽和银一样,只有中国才有,也只见于云南省。”
1823年,德国的海宁格尔兄弟仿制云南白铜成功。随即西方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并将这种合金改名为“ 德国银”或“镍银”,而名副其实的云南白铜,反而被湮没无闻了。当西方国家仿制云南白铜成功后,我国白铜的出口数量大大减少。至19世纪后期,德银已取代中国白铜占据了国际市场,中国的白铜矿冶业随之衰落。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清代白铜浅刻山水异型墨盒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清代满工人物铜制文房盒
▲我馆收藏于青岛老里院清代浅刻送鸟铜制梅花文房笔舔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