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目: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周边曾是众多文化名人的聚居地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梁实秋的《忆青岛》,没有闻一多、沈从文在这里留下印记的青岛会是什么样子。回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俨然是一个文化重镇,各路名人纷至沓来,留下了无尽的怀念与追思。而你是否知道,这样的文化热潮一切都源于两个人和一座大学。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杨振声任创校校长,其前身正是1924年高恩洪在青岛创办的第一所中国人自己设立的大学――私立青岛大学。杨振声在任期间奉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广纳八方名师,精诚治校。自此,这座原本只是以景色著名的海滨城市的历史又增添了许多精彩的章节。
文化名人如候鸟一般,来过之后又离开,为青岛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思想精粹和永不褪色的人文情怀,更有温度的是他们曾经住过的屋、走过的路。
从最初的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到如今的中国海洋大学,之于青岛,它已经不仅仅是一所高校那么简单。如今,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周边是名人故居分布最为集中的地方,福山路――鱼山路――黄县路曾是数十位文化名人的聚居地。这里有许多我们熟悉的文人雅士,如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洪深等,也曾住过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童第周和中国海洋学科研究开拓者宋春舫。
他们都曾沉醉于这片山海,人文与自然相融共生的状态催生了无数伟大作品与成就;而漫长的老城老街也因他们曾经的存在化为一条人文走廊,古典与现代、中方与西方、理性与感性都在此交融,让城市文脉永葆生动。
康有为故居
福山支路5号1923年,康有为看好了德国人建的俾斯麦兵营旧址,试图在此开办一所大学,以延续其教育救国的理想。于是他迁居海滨,住进了这栋心目中的“人间良园”。
这是青岛最早的德式建筑之一,建于1899-1900年,原为德国海军上尉弗莱海尔・利利恩可龙的住宅。开始寓居青岛,康有为内心甚感舒适惬意。在《与方子节书》中,他这样写道:“……屋虽卑小,而园甚大。望海绿波,仅距百步。”他为此处题名为“天游园”,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在此结束了起伏坎坷的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此后建立的私立青岛大学并非康有为之力促成,但在学校建立的第一时间,他就向学校捐献了约合十万大洋的图书,也算是一了夙愿了。
2000年,康有为故居被全面修复,并设为康有为故居纪念馆,这是青岛第一家文化名人纪念馆,也是全国仅有的康有为纪念馆之一,深刻记录着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对话的灵魂脉搏。
宋春舫故居与康有为故居临近,这里尘封着宋春舫生命中四分之一的时光。
1930年,他受杨振声之邀,负责筹建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为之贡献良多。同年作为青岛水族馆的发起创办人之一,为中国海洋研究事业的启航做出了突出贡献。1931年,作为中国早期戏剧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他在此创办“褐木庐”,典藏价值极高的世界戏剧图书7000余册,号称世界三大戏剧图书馆之一,在青岛文史上留下了独具魅力的文化记忆。
沈从文于1931年抵达青岛,任教于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主讲小说史和散文写作,以沈从文为代表的年轻学者、作家联盟,为大学注入了新鲜血液。1933年沈从文前往北京,在青岛的这两年是其文学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很多重要的作品都是在青岛完成或构思的。他是20世纪30年代寓居青岛学者、作家群里的代表人物,展现了当时年轻作家的精神风范和创作成就。
1934年秋至1936年春,应国立山东大学(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之聘,洪深接替梁实秋担任外文系主任。作为当时山大人文学科代表人物之一,洪深延续了历史光荣并致力于学科建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帮助学生成立海鸥剧社,排演世界精粹戏剧,推进校园戏剧活动建设,并积极参加社会京剧票友组织活动,沟通学生与艺术、艺术与社会,为山大的传续、更新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闻一多故居坐落于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内,这里就是当年的国立青岛大学,作家、诗人、学者们的群居之地。1930年,闻一多接受创校校长杨振声之聘,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直至1932年。两年间,闻一多与其他学者共襄盛举,在大学学术体系建设和教学水平上卓有建树。他在此完成了人生中从诗人向学者的转变,为国立青岛大学迅速臻于某种学术的巅峰发挥了关键作用。
老舍是1934年至1936年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诸位教师中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一位,深刻代表了当时大学的人文气度和精神风范。他在学校开设了《文艺批评》、《欧洲文学概论》、《文艺思潮》、《高级作文》、《世界文学史》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直至1937年离开青岛,老舍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与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
老舍的故居在全国有三处,不过老舍夫人胡e青曾感慨地说:“终生难忘黄县路6号(今12号)。”现在这里经修缮已经开辟为老舍故居纪念馆和“骆驼祥子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文学专著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
在鱼山路36号院门口的立柱上,挂有3个文化名人故居的牌子――
童第周故居,束星北故居,冯沅君、陆侃如故居。不大的小院,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名人曾经住在这里,因为这里曾是国立山东大学的教师宿舍。
1934年,童第周自比利时留学归来,即到青岛任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1946年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他再度来青岛,任山东大学动物学系主任。1951年,任山东大学第一副校长。作为一代生物学宗师,童第周在山东大学工作和生活了十余年,为教学、科研和学校建设,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城市的科学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束星北是我国早期从事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物理学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的爱因斯坦”和“中国雷达之父”。
1952年至1983年在青岛工作和生活了30余年,历任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和海洋系气象研究所主任、青岛医学院教员及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在山东大学工作期间,适应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研究重点转向气象科学,主持成立了海洋气象研究所,在教学与研究上,取得重要研究结果。
冯沅君、陆侃如夫妇结缘于1929年,为现代文坛和古典文界引人瞩目的一对伉俪。
1947年,他们一起来到了青岛,担任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自此在山东大学工作了11年。在期间二人主编和参与主编了诸如《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中国历代诗歌选》、《中国文学理论简史》、《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等研究著作,延续了山东大学的历史荣光并有所增益,代表了大学在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上的高度,加深了大学在青岛创立以来的人文光辉。
1930年,梁实秋与闻一多同时来到青岛。
作为20世纪30年代寓居青岛学者、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梁实秋跨越青岛与山大两个时期,在文学院和图书馆任要职,为大学的初创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同时开启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并开设了《欧洲文学史》、《莎士比亚》等课程,深受欢迎。他的生活风范和学识气质,对青岛的城市气质与生活方式做出了意味深长的见证。
梁实秋对青岛钟情至深,视之为“君子国”,谓此“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地方便是天下第一宜居之所。进入街门,穿过一条幽长的过道,就可见到先生当年租住过的二层小楼。如今,只有古旧的老屋和院内梁实秋当年栽植的树木,还在诉说着那段深情。
近代女诗人吕美荪于1930年来青岛,筑宅于鱼山路7号,自题为寒碧山庄。定居于此后,她创作甚丰,写了不少诗文。
国立青岛大学创立后,吕美荪和聚集而来的诸位文人颇有交往,并和全国诗词家经常有信函交流,创有全国性诗社。1934年,青岛遇大雪,鱼山上下如琼楼玉宇,吕美荪即兴写下了“此际酒暖歌风诗,一唱齐和阳春词。”吕羡荪是青岛建市早期的一位有名气的诗人,芳魂虽去,但诗词犹存,故居仍在。
赫崇本故居与吕美荪故居相邻,环境清幽,院落整洁,别有意趣。
1947年,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成立,赫崇本放弃博士学位,突破重重阻力,回国来青任副所长,并积极筹建学科建设。1952年创办山东大学海洋系,将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引向深入。1958年以后,在山东海洋学院的创办与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先后担任了教务长和副校长,巩固了青岛海洋科学城的历史地位。
一串串闪耀的名字代表了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的与梦想,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化标本。文化名人故居既是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因着往昔那些文化灵魂的栖居而具备了更宏阔的景深,隐含着近现代文化和人文思想的诸多密码,而一声声悠远的回响,每一次聆听都意味着沉思和发现,城市文脉也因此而生动。
青岛现存的文化名人故居有数十处,这条线路所探索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愿能从这里开始,凝聚记忆,传承文化,传播精神。解码人文故居的奥秘,对城市、对历史,都将大有助益。
参考文献:青岛市史志办公室、青岛市建设委员会,《青岛优秀建筑志》;青岛市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山海之间的诗意栖居:青岛文化名人故居概览》;青岛早报,《春日漫步老城区小鱼山故居邂逅历史名人》
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内容为作者采访所得,文责自负。如有不同观点欢迎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