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东商业街的历史沿革

  • A+
所属分类:青岛记忆
摘要

1922年,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胶澳租借地,定名为“胶澳商埠”,同年十一月先后颁布《胶澳商埠章程及青岛市施行自治制令》,这是称为“青岛市”的最早记载。在《青岛市施行市自治制令》中的第二条规定“青岛市之区域以青岛市街台东镇及台西镇之界址为区域”。1922年,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胶澳租借地,定名为“胶澳商埠”,同年十一月先后颁布《胶澳商埠章程及青岛市施行自治制令》,这是称为“青岛市”的最早记载。在《青岛市施行市自治制令》中的第二条规定“青岛市之区域以青岛市街台东镇及台西镇之界址为区域”。台东镇所在地在现在的台东,而台西镇所在地在现在的团岛附近。两个镇都有台字起始,却意义不同。台东的台指的是炮台,而台西的台指的是高台。那么现在所谓台东的炮台在什么地方呢?就在海泊河西边,原来青岛铸造机械厂附近,最早这里是德占青岛时期对外防御的中央炮台所在地,(又叫青岛五号炮台,芙蓉山炮台,位于内蒙古路靠近四方长途站立交桥附近)由于东镇在炮台以东,所以后来大家就叫做台东。台东镇所在地在现在的台东,而台西镇所在地在现在的团岛附近。两个镇都有台字起始,却意义不同。台东的台指的是炮台,而台西的台指的是高台。那么现在所谓台东的炮台在什么地方呢?就在海泊河西边,原来青岛铸造机械厂附近,最早这里是德占青岛时期对外防御的中央炮台所在地,(又叫青岛五号炮台,芙蓉山炮台,位于内蒙古路靠近四方长途站立交桥附近)由于东镇在炮台以东,所以后来大家就叫做台东。翻开青岛的历史,商业见证了青岛百年的沧桑与变迁,明清年间,即墨县下属的仁化乡文锋社,有个杨家村,德国人占据青岛时,被迁居到后来称之为台东的地方,称东镇。从那时起,台东三路这条商业街,就是至今经历了百年沧桑的传统商业街。翻开青岛的历史,商业见证了青岛百年的沧桑与变迁,明清年间,即墨县下属的仁化乡文锋社,有个杨家村,德国人占据青岛时,被迁居到后来称之为台东的地方,称东镇。从那时起,台东三路这条商业街,就是至今经历了百年沧桑的传统商业街。东镇,位于青岛市市北区中心地带,由台东一路到台东八路,依次而建成一个长方型的“口”字。德国占领时期,居住在东镇的人,多数都是些手工艺者和附近的工人。其生活状况十分艰难、贫寒。起初,台东三路上还没有像样的商铺和字号,只有一些沿街布点的小杂货铺、烧饼铺、估衣铺之类的小门店,店面低矮而又十分狭小。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些喜欢当街叫卖的蔬菜、水果和卖酒的商贩,为这条冷清的商业街带来几分热闹的气息。东镇,位于青岛市市北区中心地带,由台东一路到台东八路,依次而建成一个长方型的“口”字。德国占领时期,居住在东镇的人,多数都是些手工艺者和附近的工人。其生活状况十分艰难、贫寒。起初,台东三路上还没有像样的商铺和字号,只有一些沿街布点的小杂货铺、烧饼铺、估衣铺之类的小门店,店面低矮而又十分狭小。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些喜欢当街叫卖的蔬菜、水果和卖酒的商贩,为这条冷清的商业街带来几分热闹的气息。进入三十年代,由于到四方一带为日本工厂干活的工人多达3万人,东镇成为外乡人在青岛居住最密集的地带之一。由此,以台东三路为核心,与人和路、长兴路相接,形成“十”字形状的街面上,相续聚集了40多家大小商铺,商业街从此初具规模。进入三十年代,由于到四方一带为日本工厂干活的工人多达3万人,东镇成为外乡人在青岛居住最密集的地带之一。由此,以台东三路为核心,与人和路、长兴路相接,形成“十”字形状的街面上,相续聚集了40多家大小商铺,商业街从此初具规模。1937年,从掖县来青岛做生意的宋瑞堂,在位于台东三路与长兴路交接口处开设了一家瑞成书局(即70年代的文具店),后经多年苦心经营,店面达到100多平方米,十多名员工,与之相邻的是由战老板开设的振东照相馆,街对面则是福兴祥杂货店,再沿台东三路向东前行10米就是源泰商铺。1937年,从掖县来青岛做生意的宋瑞堂,在位于台东三路与长兴路交接口处开设了一家瑞成书局(即70年代的文具店),后经多年苦心经营,店面达到100多平方米,十多名员工,与之相邻的是由战老板开设的振东照相馆,街对面则是福兴祥杂货店,再沿台东三路向东前行10米就是源泰商铺。据说,当时在这条街上最大的老板是长胜园面粉加工店的徐老板,它创建于30年代,门下的点心铺很有名气,成为当地十分抢手的美味。到了四十年代,在这条街上已经聚集着兴华银楼、昌记理发店、旧货商行、得源泰杂货铺、中民药房及聚福楼、市场楼(老二百)等50多家店铺。当时,东到四方、南到湛山村、西至延安路一带,礼拜天逛东镇成为老百姓的一种休闲方式。据说,当时在这条街上最大的老板是长胜园面粉加工店的徐老板,它创建于30年代,门下的点心铺很有名气,成为当地十分抢手的美味。到了四十年代,在这条街上已经聚集着兴华银楼、昌记理发店、旧货商行、得源泰杂货铺、中民药房及聚福楼、市场楼(老二百)等50多家店铺。当时,东到四方、南到湛山村、西至延安路一带,礼拜天逛东镇成为老百姓的一种休闲方式。早在四十年代,这些店铺就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了商会,并且进行行业自律,然而,商业店铺大多没有壮大起来。早在四十年代,这些店铺就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了商会,并且进行行业自律,然而,商业店铺大多没有壮大起来。提到台东三路上市场楼(现利群商厦位置),是一幢二层楼房,据说是1933年由杨圣训募集股份兴建,一半租给工人们居住,另一半楼上是租赁式市场,内有蔬菜水果、洋日用品、鱼肉、估衣铺、杂货铺,楼下是小红楼牛肉灌汤包、大嘴炉包等小吃,尤其是小红楼灌汤包,成为至今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老字号(解放后曾一度改为新兴饭店),而被评为青岛第一批十大特色小吃之一。市场楼的楼上西南侧内设小戏园、茶馆、说书场等。楼下则是光陆戏院(即90年代的遵义剧院),在四十年代,它是东镇唯一的娱乐场所。每晚6:00到9:00光陆戏院内挤满了看青岛茂腔、京戏的人们,甚至四大名旦也曾在此登台演出,1万元(一角)一张的门票也总是被争购一空,一些戏迷没钱也愿意花二千元(二分)买张站票进戏院过把瘾。提到台东三路上市场楼(现利群商厦位置),是一幢二层楼房,据说是1933年由杨圣训募集股份兴建,一半租给工人们居住,另一半楼上是租赁式市场,内有蔬菜水果、洋日用品、鱼肉、估衣铺、杂货铺,楼下是小红楼牛肉灌汤包、大嘴炉包等小吃,尤其是小红楼灌汤包,成为至今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老字号(解放后曾一度改为新兴饭店),而被评为青岛第一批十大特色小吃之一。市场楼的楼上西南侧内设小戏园、茶馆、说书场等。楼下则是光陆戏院(即90年代的遵义剧院),在四十年代,它是东镇唯一的娱乐场所。每晚6:00到9:00光陆戏院内挤满了看青岛茂腔、京戏的人们,甚至四大名旦也曾在此登台演出,1万元(一角)一张的门票也总是被争购一空,一些戏迷没钱也愿意花二千元(二分)买张站票进戏院过把瘾。市场楼的东北门外,就是台东三路,也是水果商贩们的聚集地带。在狭窄的街道上,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从街对面约向东走30步,就是三太爷庙(原台东五路小学附近)。据说,太庙掌门是一位姓杨的老道,此人武艺高强,能够飞檐走壁,其名声显赫一时。当时太庙香火甚旺,为红白事、求财避灾者总是络泽不绝。尤其是每年的大年初一,东镇一带的人们会到此赶庙会大集,台东三路商街则人头攒动、人满为患。沿街摆满了日用小百货、民间手工艺品、民间小吃和地里新出土的新鲜水果等。这是青岛历史最悠远的商贸集市之一。市场楼的东北门外,就是台东三路,也是水果商贩们的聚集地带。在狭窄的街道上,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从街对面约向东走30步,就是三太爷庙(原台东五路小学附近)。据说,太庙掌门是一位姓杨的老道,此人武艺高强,能够飞檐走壁,其名声显赫一时。当时太庙香火甚旺,为红白事、求财避灾者总是络泽不绝。尤其是每年的大年初一,东镇一带的人们会到此赶庙会大集,台东三路商街则人头攒动、人满为患。沿街摆满了日用小百货、民间手工艺品、民间小吃和地里新出土的新鲜水果等。这是青岛历史最悠远的商贸集市之一。1956年之后,商铺纷纷公私合营,大多数老字号陆续被新名字取代,进入九十年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老建筑、老字号基本上消失殆尽。青岛市区划调整后,台东区撤销并入市北区,市北区提出了“商贸兴区”的发展战略,台东三路被市北区政府重新设计打造,于2006年10月被青岛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青岛台东商业步行街”。台东三路商业步行街东起延安三路,西至威海路,全长1000余米,聚集了300左右的商家,每天人流量达20万人次,最高可达50万人次,是岛城五大商圈之一。1956年之后,商铺纷纷公私合营,大多数老字号陆续被新名字取代,进入九十年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老建筑、老字号基本上消失殆尽。青岛市区划调整后,台东区撤销并入市北区,市北区提出了“商贸兴区”的发展战略,台东三路被市北区政府重新设计打造,于2006年10月被青岛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青岛台东商业步行街”。台东三路商业步行街东起延安三路,西至威海路,全长1000余米,聚集了300左右的商家,每天人流量达20万人次,最高可达50万人次,是岛城五大商圈之一。

  台东商业街的历史沿革

  台东商业街的历史沿革

  台东商业街的历史沿革

  台东商业街的历史沿革

  台东商业街的历史沿革

  台东商业街的历史沿革

  台东商业街的历史沿革

  台东商业街的历史沿革

  1922年,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胶澳租借地,定名为“胶澳商埠”,同年十一月先后颁布《胶澳商埠章程及青岛市施行自治制令》,这是称为“青岛市”的最早记载。在《青岛市施行市自治制令》中的第二条规定“青岛市之区域以青岛市街台东镇及台西镇之界址为区域”。

  台东镇所在地在现在的台东,而台西镇所在地在现在的团岛附近。两个镇都有台字起始,却意义不同。台东的台指的是炮台,而台西的台指的是高台。那么现在所谓台东的炮台在什么地方呢?就在海泊河西边,原来青岛铸造机械厂附近,最早这里是德占青岛时期对外防御的中央炮台所在地,(又叫青岛五号炮台,芙蓉山炮台,位于内蒙古路靠近四方长途站立交桥附近)由于东镇在炮台以东,所以后来大家就叫做台东。

  台东商业街的历史沿革

  台东商业街的历史沿革

  台东商业街的历史沿革

  台东商业街的历史沿革

  翻开青岛的历史,商业见证了青岛百年的沧桑与变迁,明清年间,即墨县下属的仁化乡文锋社,有个杨家村,德国人占据青岛时,被迁居到后来称之为台东的地方,称东镇。从那时起,台东三路这条商业街,就是至今经历了百年沧桑的传统商业街。

  东镇,位于青岛市市北区中心地带,由台东一路到台东八路,依次而建成一个长方型的“口”字。德国占领时期,居住在东镇的人,多数都是些手工艺者和附近的工人。其生活状况十分艰难、贫寒。起初,台东三路上还没有像样的商铺和字号,只有一些沿街布点的小杂货铺、烧饼铺、估衣铺之类的小门店,店面低矮而又十分狭小。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些喜欢当街叫卖的蔬菜、水果和卖酒的商贩,为这条冷清的商业街带来几分热闹的气息。

  进入三十年代,由于到四方一带为日本工厂干活的工人多达3万人,东镇成为外乡人在青岛居住最密集的地带之一。由此,以台东三路为核心,与人和路、长兴路相接,形成“十”字形状的街面上,相续聚集了40多家大小商铺,商业街从此初具规模。

  1937年,从掖县来青岛做生意的宋瑞堂,在位于台东三路与长兴路交接口处开设了一家瑞成书局(即70年代的文具店),后经多年苦心经营,店面达到100多平方米,十多名员工,与之相邻的是由战老板开设的振东照相馆,街对面则是福兴祥杂货店,再沿台东三路向东前行10米就是源泰商铺。

  据说,当时在这条街上最大的老板是长胜园面粉加工店的徐老板,它创建于30年代,门下的点心铺很有名气,成为当地十分抢手的美味。到了四十年代,在这条街上已经聚集着兴华银楼、昌记理发店、旧货商行、得源泰杂货铺、中民药房及聚福楼、市场楼(老二百)等50多家店铺。当时,东到四方、南到湛山村、西至延安路一带,礼拜天逛东镇成为老百姓的一种休闲方式。

  早在四十年代,这些店铺就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了商会,并且进行行业自律,然而,商业店铺大多没有壮大起来。

  提到台东三路上市场楼(现利群商厦位置),是一幢二层楼房,据说是1933年由杨圣训募集股份兴建,一半租给工人们居住,另一半楼上是租赁式市场,内有蔬菜水果、洋日用品、鱼肉、估衣铺、杂货铺,楼下是小红楼牛肉灌汤包、大嘴炉包等小吃,尤其是小红楼灌汤包,成为至今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老字号(解放后曾一度改为新兴饭店),而被评为青岛第一批十大特色小吃之一。市场楼的楼上西南侧内设小戏园、茶馆、说书场等。楼下则是光陆戏院(即90年代的遵义剧院),在四十年代,它是东镇唯一的娱乐场所。每晚6:00到9:00光陆戏院内挤满了看青岛茂腔、京戏的人们,甚至四大名旦也曾在此登台演出,1万元(一角)一张的门票也总是被争购一空,一些戏迷没钱也愿意花二千元(二分)买张站票进戏院过把瘾。

  市场楼的东北门外,就是台东三路,也是水果商贩们的聚集地带。在狭窄的街道上,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从街对面约向东走30步,就是三太爷庙(原台东五路小学附近)。据说,太庙掌门是一位姓杨的老道,此人武艺高强,能够飞檐走壁,其名声显赫一时。当时太庙香火甚旺,为红白事、求财避灾者总是络泽不绝。尤其是每年的大年初一,东镇一带的人们会到此赶庙会大集,台东三路商街则人头攒动、人满为患。沿街摆满了日用小百货、民间手工艺品、民间小吃和地里新出土的新鲜水果等。这是青岛历史最悠远的商贸集市之一。

  1956年之后,商铺纷纷公私合营,大多数老字号陆续被新名字取代,进入九十年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老建筑、老字号基本上消失殆尽。青岛市区划调整后,台东区撤销并入市北区,市北区提出了“商贸兴区”的发展战略,台东三路被市北区政府重新设计打造,于2006年10月被青岛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青岛台东商业步行街”。台东三路商业步行街东起延安三路,西至威海路,全长1000余米,聚集了300左右的商家,每天人流量达20万人次,最高可达50万人次,是岛城五大商圈之一。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