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古城】――牌坊故事

  • A+
所属分类:青岛记忆
摘要

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明清即墨境内各种牌坊多达113座,其中即墨县城内外48座,大部分集中在县衙前的丁字街上,多为功德坊。中门上和两侧花板的浮雕为抽象牡丹图案。  【历史】作为知县,为何要建造这样一座牌坊?

  据史料记载,许铤是现天津市武清县人,进士出身。当年,他初到即墨时,看到的是一片“鲜林木、罕庐舍、蒿莱极目、观之凄阻”的景象。右侧花板  历史  琅琊王氏祖脉坊承载儒学世家荣耀承载儒学世家荣耀历史史传,琅琊王氏的先祖王元为避秦乱,迁居琅琊郡的皋虞县,称琅琊王氏。琅琊王氏发迹于汉朝,历经魏、晋、南北朝,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汉代至唐代千余年间,族中有600余人载入史册,包括博士谏大夫王吉、丞相王骏、扶平侯王崇以及书圣王羲之等历史名人。王吉是琅琊王氏四世孙。少年时代勤奋好学,以孝廉补任若卢县右丞,之后升云阳县令。汉昭帝时,举贤良任昌邑王中尉,以诤言敢谏闻名。汉宣帝时,任博士谏大夫。名门多才俊,王吉之子王骏,曾任谏大夫、京兆尹,官至宰相;王吉之孙王崇,历任郡守、大司空,封扶平侯。据《汉书》记载,王吉祖孙三代虽身居高位,但始终坚持朴素为本,世名清廉,堪称中国古代儒学世家的典范。王吉的后代在东汉时期辗转迁徙到琅琊郡治所(今临沂市)。至王览时,又随晋元帝南迁金陵。其后,王氏繁衍在江浙一带,涌现出一批朝廷重臣。 “小圣人”蓝田与亚魁坊  【历史】  四世一品坊 历史 历史

  即墨古城之牌坊故事――即墨知县与山海名邦坊
【牌坊】简称坊,又名牌楼,出现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在历史长河中,牌坊作为传统建筑及造型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艺术、历史和社会价值。

  【即墨古城】――牌坊故事

  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明清即墨境内各种牌坊多达113座,其中即墨县城内外48座,大部分集中在县衙前的丁字街上,多为功德坊。

  【即墨古城】――牌坊故事

  即墨古城根据历史老照片和文字记载,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阳石雕传承人刘红立团队,建造山海名邦坊、恩宠宪臣坊、总督三边坊、四世一品坊、亚魁坊、父子御史坊、世步青云坊、湖广总督坊、齐王田横坊、琅琊王氏祖脉坊等18座牌坊。

  即墨知县与山海名邦坊

  【即墨古城】――牌坊故事

  

  在明代即墨城林立的牌坊中,有一座独特的牌坊,既不是功名牌坊,也不是贞节道德牌坊,而是由时任知县许铤建造,矗立于县署大门前的唯一一座地标性牌坊――山海名邦坊。

  该坊始建于明万历初年,于清乾隆十年拆毁。直到2016年6月,重新屹立于即墨古城的县衙门前。

  【即墨古城】――牌坊故事

  该坊由清华美院设计,河北曲阳宏州雕刻园林有限公司承建。采用五莲红花岗岩建造,为三间四柱三楼式,题额集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碑帖阳刻而成。

  正面题额:山海名邦

  背面题额:为国保民

  【即墨古城】――牌坊故事

  中梁、边梁浮雕为花饰配云气纹。

  中门上和两侧花板的浮雕为抽象牡丹图案。

  【即墨古城】――牌坊故事

  抱鼓石上的水纹浮雕代表大海、风火轮浮雕代表太阳,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景象。【即墨古城】――牌坊故事

  【历史】

  作为知县,为何要建造这样一座牌坊?

  据史料记载,许铤是现天津市武清县人,进士出身。当年,他初到即墨时,看到的是一片“鲜林木、罕庐舍、蒿莱极目、观之凄阻”的景象。

  之后,许铤跋涉全县,踏勘山海地理,决定从“海防、御患、弭盗、垦荒、通商”五方面实施新政,为即墨及金口的商贸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他励精图治,在县署前建造山海名邦坊,以唤起即墨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文章来源【即墨古城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